日舉行的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充電設施建設、電池技術創新和綠色低碳轉型成為熱點話題。針對新能源汽車目前存在的“充電難”“能耗高”等痛點,多位專家與廠商代表積極建言獻策,創新升級、綠色低碳成為業界共識。

充換電網絡規模不斷壯大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422萬輛。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26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21.6%。

“ 不過,與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現狀相比,我國充電站、換電站、家庭網絡、車路協同的基礎設施建設仍顯得相對落后。”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主席萬鋼表示。

目前,新能源汽車仍面臨著“充電難”的困境,比如城市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發展不均衡、社區固定車位建樁推進慢、充電路徑規劃和導航功能不完善、用戶充電體驗有待提升;等等。

如何推動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解決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難題?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孟振表示,各方要共同構建普惠均衡的用能服務體系,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行業規范等手段,提高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統籌力度,共同構建布局更加均衡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了398萬個充電樁、1625座換電站,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充換電網絡。”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今后,國家將支持加快充電樁建設,保持政策的連續和穩定。

新一代電池技術亟待突破

在此次大會上,許多專家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在增長續航里程、提升充換電速度方面做出的技術創新努力表示肯定。

“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均續航里程在500公里的區間內,今年又有進一步的提升,差不多能達到600公里或者更高的續航能力。”中國科學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王曉明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在電池能量密度、電耗效率和續航里程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給消費者帶來巨大信心。

在充電方面難以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情況下,為解決快速補能問題,換電模式正在吸引各方巨頭布局。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曾毓群在演講中提到,先進電池技術是全面電動化的基礎支撐。新技術下的單塊電池換電時長約1分鐘,可以提供200公里左右的續航支持,有效解決了充電時間長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認為,換電會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途徑。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華榮提到,我國補能基礎設施仍需不斷完善,充換電設施的增長速度仍然落后于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我國亟須新一代電池的突破,特別是聚焦正負極材料、電解液的關鍵突破,從結構創新向材料創新改變,從根本上解決用戶的充電焦慮、安全憂慮和使用環境憂慮等。”朱華榮說。

é??è·ˉ?o¤é??

推動全產業鏈綠色低碳

共同構建全球汽車產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新生態,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重要議題。

今年7月,北京開放國內首個無人化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區60方公里范圍內投入30輛主駕無人車輛,開展常態化收費服務。目前,全國已有10余個城市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特定區域、特定時段從事出租汽車、城市公共汽(電)車等商業化試運營,應用規模不斷擴大。

與會專家表示,通過應對復雜路況的車輛感知、輔助駕駛,智慧燈桿、智慧路口,車路云融合等技術的應用,自動駕駛正在打造跨行業、跨領域、高度智能化的融合發展新生態。

曾毓群表示,進入全面電動化時代,動力電池自身的減碳尤其重要。通過大規模使用回收材料等措施,可實現絕大部分碳足跡的削減。要推動綠色電池發展,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也需要政府出臺引導和鼓勵政策,讓消費者、車企在使用綠色電池時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建議在雙積分或者免購置稅中可以設置電池碳足跡的條件,只有使用低碳足跡電池的電動汽車才能拿到積分或享受免購置稅等政策;研究動力電池碳積分政策,鼓勵綠色低碳電池發展。同時還應進一步完善電池回收利用政策,為電池企業大規模使用再生材料生產新電池提供保障。”曾毓群說。

萬鋼強調,新能源與“雙碳”目標密不可分,要促進全球汽車產業碳排放政策標準體系協同,共同探索整車以及動力電池等重點零部件產品低碳標準和管理體系的建設。他表示,“我們有必要在新能源汽車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循環利用等環節,通過全過程數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方式,促進汽車全產業鏈的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