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一個信息技術領域的術語。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共享數據庫,存儲于其中的數據或信息,具有“不可偽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等特征。基于這些特征,區塊鏈技術奠定了堅實的“信任”基礎,創造了可靠的“合作”機制,具有廣闊的運用前景。

2019年1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2019年10月24日,“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區塊鏈”已走進大眾視野,成為社會的關注焦點。

2019年12月2日,該詞入選《咬文嚼字》2019年十大流行語。

區塊鏈起源于比特,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表了《比特: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闡述了基于P2P網絡技術、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構架理念,這標志著比特的誕生。兩個月后理論步入實踐,2009年1月3日第一個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誕生。幾天后2009年1月9日出現序號為1的區塊,并與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相連接形成了鏈,標志著區塊鏈的誕生。

年來,世界對比特的態度起起落落,但作為比特底層技術之一的區塊鏈技術日益受到重視。在比特形成過程中,區塊是一個一個的存儲單元,記錄了一定時間內各個區塊節點全部的交流信息。各個區塊之間通過隨機散列(也稱哈希算法)實現鏈接,后一個區塊包含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隨著信息交流的擴大,一個區塊與一個區塊相繼接續,形成的結果就叫區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