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實現歷史跨越,工業增加值增長超970倍,用幾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百年所走的工業化歷程,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時,中國的制造產業仍舊面臨著“大而不強“ 的現狀,仍舊沒有躋身世界制造業第一方陣,究其原因是中國制造業仍然停留在中低端制造產業中,迫切要求我們加快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

鍛造“大國工匠”成為共識

面對這一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兩會期間指出,要加快建設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隊伍。深入實施教育“強基計劃”,貫通“技術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的成長通道和發展路徑。廣東省職業技能服務指導中心也印發了《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工作指引》的通知,來積極鼓勵各企業的”大國工匠“鍛造。

全國政協委員、伯恩光學創始人楊建文博士表示,我們國家要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人才是第一戰略資源。企業應該做好崗位技能等級與職業技能等級之間的對應關系,將職業技能等級認證納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框架內,為企業經營發展所需的選人、用人、育人、留人服務,推進“大國工匠”的鍛造,確保中國制造業后繼有人。

伯恩大學-通往“大國工匠”之路

為了貼合制造業人才發展建設的需要,配合國家和政府做好“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伯恩光學建立了伯恩大學。我們從伯恩光學盧忠榮副總裁處了解到,中國民營制造企業普遍存在著人才評價體系不完善、管理干部隊伍短缺、學文化氛圍不濃厚的現狀,伯恩大學將以內、外結合的形式建立專業化的師資團隊,根據企業多年的經驗積累和對行業相關知識的理解設計專業化的課程,形成多項有指導意義的教案體系,通過開辦領導力培訓班、工程師培訓班和技能人才培訓班,提供崗位所需的各級人才,滿足企業對人才梯隊建設的需求,做好做好職業技能的分類與認證工作,促進制造業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脊梁”,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所在。培養制造業所需的復合型人才,伯恩學院的建立為“大國工匠”的探索之路邁出了扎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