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信息消費發展態勢報告》顯示,從消費群體來看,中國網民規模持續擴大突破10億。報告同時也提示警惕數據安全、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截至2021年12月,22.1%的網民遭遇個人信息泄露。

有專家指出,手機APP在正常使用過程中會出現調用個人信息、索取權限的活動,不同手機App之間有時也需要共享位置、通訊錄等敏感信息,增加了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難度。為了讓用戶清晰掌握個人信息在手機App及第三方間共享的情況,工信部提出建立個人信息保護“雙清單”,要求相關企業建立已收集的個人信息清單以及與第三方共享的個人信息清單。那么就有人好奇,手機中的GPS定位是否存在泄露風險呢?

導航技術發展起來后,衛星定位系統走進了我們的手機,無論走到哪里,只需要打開手機,點擊實時導航,跟著導航就能快速到達目的地。而曾經最著名的衛星定位導航系統是美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即GPS。美國從70年代開始研制,歷時20年,耗資200億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是具有海、陸、空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功能的新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GPS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成熟的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幾十年前就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簽訂了合作訂單,讓人們早就慣并熟悉了定位系統的使用。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智能手機的普及,GPS一度壟斷了全球定位導航市場。曾經中國也是美國GPS的用戶之一,但美國憑借對GPS系統的壟斷,經常切斷其他國家的GPS信號。

1996年中國進行軍演測試時,美國關閉信號,導致中國兩枚導彈嚴重偏離方向。這也讓我們國家意識到,如果沒有自己的導航系統,將會一直被人玩弄于股掌,看別人臉色行事。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中國于1994年開始研制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并于2000年發射了導航衛星。因此北斗導航系統應運而生,到2020年我國北斗導航衛星完成全面組網,覆蓋全球。

隨著北斗導航系統的成功誕生,目前全球共有四大衛星導航系統:美國GPS、歐洲伽利略、俄羅斯GLONASS和中國北斗。與其他三個系統相比,北斗系統的能相對要好一些。從精準度方面來看,北斗系統是第一個采用三頻定位技術的系統,定位比其他系統更準確。

此外,北斗系統還增加了短信通訊功能。有了這個功能,北斗導航系統可以越過手機運營商,直接把信息發到你手機上。即使身處沙漠、森林等人稀少的地方,它也能實時發送信息,不會出現信號丟失的問題。作為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中的后起之秀,北斗導航系統目前已經拿下了3個第一。首先是投入的衛星數量第一,中國共發射了55顆北斗導航衛星,遠超其他衛星導航系統。

二是申請專利數量居全球第一,截至2019年12月,北斗導航累計申請專利74897件,保持全球領先。最后是組網速度第一,自2017年11月北斗三號首發雙星發射后,北斗系統在兩年半的時間里發射了17次,刷新了全球組網速度記錄。

兩大優勢、三個第一,使北斗的產值獲得迅速提升。據統計,北斗的產值到2021年初已經達到4033億,隨著北斗系統應用空間的擴展以及智能浪潮和5G風口的到來,北斗系統的產值飛速增長,預計四年內,北斗導航產值將翻一番,達到萬億規模。

此外,隨著北斗系統的建成,北斗導航也更加大規模的走向市場。據統計,目前我國約有700萬輛汽車、1600艘公務船、36300輛郵政快遞車輛全部安裝了北斗導航定位系統。而在國際市場上,自北斗導航三代組網成功以來,陸續獲得來自各個國家的訂單,如今已經有137個國家都和中國北斗簽訂了合作訂單。

2月4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委員會與俄羅斯航天局簽署互補協議。通過北斗導航系統和GLONASS導航系統的長期聯合使用、合作互補,為雙方提供更高質量的導航定位服務。這也意味著中國北斗導航在國際市場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雖然現在人們提到衛星導航系統第一個想到的還是GPS,但我國的北斗事實上已經在2018年超過美國制造,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衛星導航系統。聯合國195個會員國(包括觀察員國)中130個國家首都上空可看到的北斗衛星數量已超過GPS衛星數量,普及度已經能和GPS分庭抗禮。

最重要的是在北京冬奧會上,北斗微基站走進了“雪如意”場館。北斗微基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低成本室內小型高精度定位基站,在奧運會期間為場館內的車輛和工作人員提供亞米級的室內外實時定位和位置服務。

這是全球首次在大型體育場內實現室內外亞米級不間斷定位,同時這也是國內首次將北斗導航信號范圍擴展到地下遮蔽區域,拓寬了北斗導航應用場景領域,有效填補了北斗室內高精度導航領域的空白,是北斗導航的又一重大突破。

據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介紹,中國北斗系統將在2035年實現國家綜合時空體系,這也意味著未來可以在全球乃至于陸海空天,都可以無縫地、可信地、便捷地、高效地使用北斗,只要能通信的地方,北斗系統就可以提供導航服務。

最關鍵的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建設的,為用戶提供持續、穩定、可靠的服務。無論是GPS衛星、無線WiFi還是移動網絡,其實都是在計算和報告用戶的位置信息,這些信息與這些網絡關系不大,而這些數據去哪、被誰使用、怎么用才是真正的關鍵。這也是我國要自己研究導航系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