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之所以被很多人詬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底層技術太耗電,從而會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不符合當前節能減排的主流趨勢。但現在有一項新技術讓虛擬幣摘掉“耗電大戶”的帽子又近了一步。
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Ether)等虛擬幣之所以會造成大量污染,是因為它們在挖礦過程中必須消耗大量的電力。考慮到高額的電力成本,“礦主”們一般是哪里的電價低就到哪里開礦場。而低電價的地方往往采用的是火力發電。
但是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最新進展,以太幣等幾種虛擬貨幣,包括一些基于非同質化代幣(NFT)技術的項目的高能耗問題或將很快得到解決。據悉,這些技術有望使以太幣區塊鏈的能耗下降99%。
這樣一來,以太幣相對在能源效率上始終沒有什么變化的比特幣就有了競爭優勢。雖然比特幣因為能耗問題遭受了不少批評,但比特幣迄今仍然沒有像以太幣一樣革新底層技術的計劃。
上周,以太坊(Ethereum)進行了一項測試,模擬了以太幣的“工作量證明鏈”與“權益證明鏈”的合并,結果基本是成功的。合并成功的消息出來后,以太幣的漲勢在過去七天內甚至跑贏了比特幣。
上周,以太幣的幣值上漲了13%,升至3007美元,而比特幣則上漲了7%,達到42622美元。
以太幣底層的以太坊網絡(Ethereum Network)使用了一個所謂的“工作量證明”機制。以前要想記錄以太坊區塊鏈的一筆交易的話,也就是說要完成一次透明的數字挖礦和記賬過程,礦主就必須使用性能強大的計算機來解決一套復雜的數學問題。
而在改進了區塊鏈機制后,礦機可以在特殊的錢包里標記他們對自己所有的虛擬幣的權益,從而驗證一筆交易,這項技術名為“權益證明”。驗證者標記的虛擬幣越多,成功驗證交易并且獲得挖幣獎勵的幾率就越高。
這個過程相對不太耗電,因為它并不需要性能強大的“礦機”來解決數學難題。
以太幣目前是世界上僅次于比特幣的第二大虛擬貨幣。另外,以太坊網絡上還托管了許多流行的應用程序,比如NFT交易所OpenSea、流行的加密錢包MetaMask,以及自動代幣交易所UniSwap等等。
到目前為止,以太坊有兩個不同的區塊鏈,舊鏈使用的是工作量證明,新鏈使用的是權益證明。以太坊計劃通過一個“合并”過程,將兩鏈合而為一,并且從工作量證明過渡到權益證明,從而降低挖礦過程的能耗。
這個合并過程預計將在今年6月底完成,但是到目前為止,從以太坊基金會(Ethereum Foundation,一個支持以太坊網絡的非營利機構)的一篇博文看,合并何時完成尚無一個確切日期。
負責區塊鏈更新的以太坊開發者蒂姆·貝科告訴《財富》雜志,以太坊向權益證明的過渡很可能在今年夏天發生。
一旦備受期待的“合并”真的實現了,具有環保責任感的投資者或許會更愿意投資以太坊區塊鏈上的項目。另外,由于以太坊將不再依賴高性能礦機,這項技術也必然會降低驗證交易的成本。(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