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蔚來正式登陸港股市場。截至上市首日收盤,該公司市值微跌0.6%至2652.05港元(約合人民幣2143.59億元)。
由于本次上市不發行新股,蔚來在港股上市的消息并未引發太多關注。與之相比,蔚來造手機的熱度卻明顯更高,也傳播更久。
2月下旬,據36氪報道,蔚來正悄悄為進軍手機行業發力。原美圖手機總裁尹水軍已經加盟,牽頭負責蔚來的手機業務。
有蔚來內部人士表示,該公司手機項目啟動至少已有一年多時間,相關業務團隊均在深圳,目前正在進行人員招聘。換句話說,蔚來手機業務的歷史甚至可能比小米的汽車業務更長。
無獨有偶。2021年9月,由吉利集團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星紀時代”)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宣布進軍高端智能手機領域。而在2022年初,市場上甚至傳出吉利將要收購魅族的消息。
(吉利智能手機項目簽約儀式/圖源:吉利控股集團)
在華為、小米為代表的手機企業不斷進軍汽車市場的同時,以蔚來、吉利為代表的汽車公司則選擇“反攻”對方所擅長的手機市場。
智能手機產業“內卷”嚴重,整體增長乏力,相關企業已經寄希望于在汽車產業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在這一大背景下,為何汽車制造商卻希望逆向沖擊手機市場?據某手機業內人士表示,有同行以做“周邊”業務為名加入蔚來。
但在億歐汽車看來,手機業務對于智能汽車公司來說,遠不止“周邊”,更偏向未來智能化時代的競爭“核心”。
用戶時間之爭
如果將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對用戶體驗的顛覆看做21世紀的“第一次汽車業革命”,那么關于搶占用戶時間的21世紀“第二次汽車業革命”也已經在悄然醞釀中。
而吹響21世紀“第二次汽車業革命”號角的企業很可能并非來自汽車業內部,而是來自于智能手機產業。
自車內娛樂系統走向網聯化開始,汽車就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手機的競爭對手。但多年以來,受限于自動駕駛難以實現、車聯網生態豐富度不足等因素,汽車并未對手機產業造成任何威脅。
在造車新勢力剛剛出現之時,汽車產業甚至存在車內是否需要智能大屏的討論。彼時,甚至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手機支架就是解決智能中控屏體驗的最好方式。
雖然汽車產業到現在都未能“干掉”手機支架,但已沒有車企會忽視智能大屏在汽車競爭力方面的作用。不少車企甚至已經開始了在屏幕尺寸和數量層面的競爭。造手機無疑意味著對用戶另一個更重要屏幕的把控。
在手機項目落地時,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就表示:“手機更好地發展,就能帶來車機更好的發展。車機更好地發展,就能推進智能座艙水平的不斷提升,從而幫助智能汽車競爭力不斷提高。”
然而,當L4級自動駕駛走向現實,人們在出行過程中將實現雙手和雙眼的徹底解放,用戶對車內智能化體驗的需求將呈爆發式增長。
在自動駕駛時代,汽車或將成為用戶使用場景最豐富的智能設備。3D電影、AR游戲、遠程工作、舒適睡眠、健身、會客等都將成為用戶在車內的重要場景。當工作、休息、娛樂等都可以在車內解決,再加上位置移動這一無法被替代的優勢,用戶未來使用汽車的時間或許并不一定就比手機少。
當然,手機在未來也可能成為智能汽車的核心部件之一,可以和車機系統融合。甚至折疊屏手機展開就可以作為車載大屏,通過軟件適配的方式來實現車機的全部功能。甚至在每個座位都可以實現自身的個性化車機體驗。
不論未來如何,車機將人們的智能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確定的,車機將與手機實現更好的融合也是確定的。
誰將勝出?
比起車企造手機,手機企業入局汽車產業的起步更早。
早在2014年,蘋果就啟動了自動駕駛汽車項目“泰坦”。2019年上海車展,華為正式增加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的身份。2021年,小米入局造車。而日本的索尼也已發布過兩次概念車。
手機公司入局汽車業務也有著天然的優勢:
首先,在智能汽車出現之前,智能手機產業已經較為成熟。手機公司在用戶體驗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讓其未來在智能座艙維度的用戶交互體驗方面有機會做到比車企更好。
其次,智能手機多年來都是占據消費者時間最長的智能設備,未來相當長時間也是。與此同時,手機也擁有遠超汽車公司的用戶量。這意味著手機公司在占據消費者心智方面比汽車產品更有優勢。
此外,主流手機公司還掌握著一套智能家居生態,比如可穿戴設備、智能冰箱、智能電視等。這意味著,消費者購買手機公司的汽車,并不需要切換智能硬件生態,可以提升用戶使用的便利性。
當然,汽車公司進入手機產業也并非沒有機會。
從硬件制造難度層面來說,車企造手機無疑是一種降維打擊。一輛汽車中擁有近3萬個零部件,即便純電動車型也有不少于2萬個零部件。而單個手機的零部件數量僅為汽車的十分之一左右。而手機企業造車,在生產端則是難度升級。
更重要的是,汽車產品所面臨的包括軟件安全在內的安全要求較手機要更加嚴苛。隨著人們對于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繼續提升,汽車公司可能獲得比手機公司更高的信任度。
同時,作為一個可以移動的智能空間,智能汽車中可拓展的使用場景遠超手機,可獲得的信息豐富度也有望超過手機。這意味著,智能汽車公司所生產的手機有機會讓用戶在該品牌車內獲得比其他對手更好的車內體驗。
更高的價格也導致絕大多數消費者在選購汽車時也更加謹慎。一旦選擇某款汽車,用戶可能在數年時間內都不會換購,而換手機的則容易許多。
總之,汽車公司造手機和手機公司造車都有著自己的邏輯和優勢。
沒那么簡單
不論是手機公司入局汽車制造業,還是汽車公司闖入智能手機市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羅永浩的錘子手機走向失敗,一加手機并入OPPO,中興、魅族、金利走向沒落……無數案例都在證明著智能手機產業的不容易。手機,并非一個有點創意再加上點錢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市場。
早在2017年,網上就曾出現特斯拉要進軍智能手機領域的傳言。2018年,YouTube上甚至有關于特斯拉手機外觀設計概念的視頻。此后,關于特斯拉造手機的傳聞每年都會出現,2022年1月甚至有特斯拉Model π手機的概念圖出現。但特斯拉官方從未發布任何相關信息。
車企入局智能手機業,已經引起部分手機巨頭的警覺。有消息人士表示,小米手機開始推行一項新的競業協議,主要面向19級以上的核心人才,競業公司中就包括蔚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等造車新勢力。
與智能手機相比,汽車制造業的門檻更高。
除了技術難度,造車對資金的需求也比造手機高出不止一個數量級。一個決策失誤就可能是百億級的虧損和數年的落后。2015年左右,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賽道涌入了上百家剛入行的新勢力。然而,到2021年底,仍能夠實現年交付萬輛以上的造車新勢力僅有6家。
作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蘋果啟動“泰坦計劃”已有八年左右的時間,發展路線經過多次調整。截至目前,該公司仍未有任何汽車產品投放市場。從目前的進度來看,蘋果公司能否在“泰坦計劃”十周歲時實現汽車交付都還是個未知數。
在推進手機和車機融合方面,更早落地汽車業的華為走上了造車之外的另一條道路:搶占軟件系統。2021年,華為正式推出可用于手機、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硬件的鴻蒙操作系統。
在與車企的合作中,華為也在推動鴻蒙系統上車。目前,確定搭載鴻蒙系統的汽車品牌包括塞力斯S5、問界M5和采用HI(Huawei Inside)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廣汽全新高端品牌。
然而,采用全新模式的華為也遭受了不少質疑。有汽車公司認為,他們要拿走車企的“靈魂”,讓車企淪為代工廠。
結語
掌握消費者每天花費時間最長的手機使用場景,將有利于幫助汽車公司在未來持續優化產品體驗,增加軟硬件生態綁定用戶的可能性。
車機和手機系統的融合和信息同步有望實現用戶體驗的“1+1大于2”。隨著汽車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操作體驗和軟件生態,將很可能成為用戶選擇手機或汽車產品的決定性因素。類似當前的蘋果手機用戶往往擁有不止一件蘋果產品。
當然,完全自動駕駛時代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到來。即便是蘋果公司和小米公司的汽車在2024年才投放市場,仍然有機會搶占智能汽車用戶的心智。從蔚來、吉利的布局來看,汽車公司也絕不會坐以待斃。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手機公司與汽車公司之間的短兵相接將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