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物互聯的今天,機器人已經潤物細無聲地潛入各行各業。對機器人的發明者來說,他們的夢想是機器人能模擬人類行為或思想與模擬其他生物(如機器狗、機器貓等)。如今,機器人似乎已經出現具有“自主意識”的現象,這使得人類與機器的關系變得微妙。在華熙集團舉辦的2021亞洲數字藝術展上,藝術家們通過數字藝術作品對“機器與人”進行探討和構想,預見未來這種關系的可能

作品《黑色房間》在一間7米x4米的房間里展示。這個房間代表了計算機處理器的內部工作原理。投影以一幅三聯畫的形式呈現,三件影像分別來源于三個獨立的由計算機生成的基于傳感器的3D雕塑。另外,在這個房間里還有的kinect體感器,會采集、記錄、保存觀眾的3D數據。這些海量的數據在多種算法的幫助下被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3D網格。生成的3D網格將由一個人工智能“美學過濾器機器人” (GolemKlonVIII) 進行處理。最后,美學價值得分最高的雕塑將由一臺數控石雕機用北京產的白色大理石作為材料,把數據雕刻成為實體的雕塑。

此次展覽中,建筑師利亞姆·楊(Liam Young)還展示了他的作品《首爾城市機器》。這個作品是源于未來都市景觀的城市交響曲,是由經過智能城市數據集訓練的AI聊天機器人進行敘述和編寫,是城市操作系統寫給它親切管理的市民的情書。這部影片描繪了一個機器與技術是主導居民的空間。我們的城市指南是都市操作系統軟件的先行之聲。腳本程序和對話通過與為該項目設計和構建的真實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的對話而生成。我們傾聽這些城市機器人講述自身的創造故事,并且向市民介紹自己。

在現場,還有一個名叫《用電腦孵化小雞》的作品,引得眾多觀眾駐足。這個作品是通過電腦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來孵化小雞。藝術家把電腦主機放進這個孵化箱,通過電腦的計算來積累熱量。電腦運行的是一個交互程序,可以識別面前觀眾的位置,顯示器中虛擬的小雞會一直跟著展廳中人的位置,在虛擬空間中行走。藝術家一直在思考生命與非生命、人造物與自然物之間的關系,這件作品只是對于藝術家思考問題的一個階段展示。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品《未可知物二號》,它是以藝術家通過人造機械生命形態對人類科技發展程度是否已到達一種過度的探討。作品所運用的三維技術、機械動力結構、電子原件,金屬加工技術都是當今社會的人類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將這些技術包裹在華麗而復雜的并且尖銳而鋒利的外表之內,想要接觸這人造物的人往往會被其所傷。

多年來,人們對于機器人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在第三屆亞洲數字藝術展上呈現了多個關于機器人類的機器人藝術和人工智能的藝術作品,更有關于加密藝術、新材料、生態、生物藝術等作品值得觀覽。北京時代美術館作為第三屆亞洲數字藝術展的舉辦地,是國內開放時間最長、營業時間最晚的“深夜美術館”,每日開放時間為10:00-22:00(21:30停止入場),展出將持續至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