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指·地產文庫】地產人自我提升的免費充電站!百萬份行業文檔免費下載→戳這里即刻體驗
當月要點:
【資料圖】
1、TOP100企業拿地總額同比下降48.9%,全年整體拿地低迷
2、22城中房企拿地逐步減弱,地方國資成為主力
↓今日中指報告精選↓
中指?丨年度盤點-2022年樓市十大關鍵詞
“三支箭”開弓滿月:5萬億資金救房企
中國物業管理行業?2022?年度總結與?2023?年度展望
民營房企翹尾拿地,五大特點總結2022集中供地
1、拿地總額同比下降48.9%,全年整體拿地低迷
2022年,TOP100企業拿地總額12975億元,同比下降48.9%,全年整體拿地低迷。TOP100門檻值為4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4億元,TOP100企業招拍掛權益拿地總額占全國300城土地出讓金的比例為35.3%。
從新增貨值來看,保利發展、華潤置地和招商蛇口占據榜單前三位。2022年,保利發展以累計新增貨值2240億元占據榜單第一;華潤置地和招商蛇口緊隨其后,累計新增貨值規模分別為2219億元和1584億元。TOP10企業2022年新增貨值總額13786億元,占TOP100企業的34.8%,新增貨值門檻為884億元。
圖:2021年1月-2022年12月50家代表房企每月拿地總額
數據來源:CREIS中指數據,中指地主
數據范圍:包含招拍掛權益土地及收并購土地
50家代表企業12月拿地總額有所回升,但總額不及去年同期的四成。2022年12月,50家代表房企拿地總額同比下降63.7%,但環比增長92.1%,主要由于11月拿地額全年最低。12月,上海、成都、天津、蘇州、廈門等多個熱點一二線城市進行了2022年第四、五批次集中供地地塊,優質地塊供應帶動房企拿地熱情略有恢復,代表房企拿地總額較上月略有增加。50家代表企業內部分化顯著,國央企和城投公司依然是集中土拍的成交主力軍。受到資金壓力的影響,全國性布局的頭部民企除龍湖外,基本在土拍市場上消失。而本土民企在各自深耕的地區反而表現比較積極,例如濱江在杭州土拍中表現非常搶眼。
2、22城中房企拿地逐步減弱,地方國資成為主力
地塊溢價成交占比隨著集中供地批次逐步降低。從數據來看,今年一批次39%的地塊溢價成交,該比例盡管低于去年一批次的58%,但仍然明顯優于去年的第二、第三批次。但自第二批次開始,受到房地產市場期房爛尾擔憂、居民收入預期悲觀、房價上漲預期轉弱三重影響,房地產市場在大量救市政策下并無顯著改善,房企拿地積極性迅速減弱。在數據層面的反映,五批次該比例已降至8%,也就是超過九成的地塊底價成交。
表:22城集中供地成交情況
數據來源:CREIS中指數據,中指地主
全年來看,熱度較高的城市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廈門和合肥,其中北上深杭因其經濟基本面整體較好,新房購買力仍然能夠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廈門特別是島內地塊的稀缺性,以及廈門對于全福建高收入人群的吸附能力,讓其走出相對獨立的市場行情。而合肥則是因其年初新房庫存不足,房企紛紛希望補倉,使其今年超額50%完成了全年宅地的供地計劃。而反觀長春、沈陽等城市,至今尚未能推出第三批次集中供地,全年宅地供地計劃完成率不足三成。
22城集中供地地方國資成為拿地主力。2022年,22城集中供地,地方國資拿地金額占比達到42.0%,超過了央國企的37.4%,民企僅為15.8%、混合所有制企業該比為4.8%。
表:22城集中供地不同性質企業拿地占比
數據來源:CREIS中指數據,中指地主
3、重點區域及城市房企拿地
從各城市群拿地金額來看,長三角地區領跑全國。2022年,長三角TOP10企業拿地金額2483億元,居四大城市群之首。其中,濱江集團拿地金額為403億元,位居長三角企業拿地金額榜首;粵港澳大灣區TOP10企業拿地金額1530億元,位列第二;京津冀TOP10企業拿地金額1123億元,位列第三。拿地面積來看,中西部TOP10企業拿地面積以1403萬平方米位居四區域首位,超越長三角TOP10企業。
從重點城市拿地金額TOP10房企來看,央企國企仍是主力。華發股份、華潤置地、中海地產、保利發展等全國性龍頭企業仍在多個重點城市廣泛布局,央國企參與熱度較高,重點城市拿地金額TOP10房企中有半數以上為央企國企,這與穩健型國央企的資金狀況相對較好有直接關系。民營企業中,濱江集團保持杭州區域龍頭地位,牢牢占據杭州市拿地金額榜首。
從全國住宅用地成交總價TOP10來看,12月入榜地塊中多數位于長三角地區,成交金額門檻為29億元。隨著多城市開啟第四批集中供地,整體來看土拍市場有所回溫,但仍以重點城市群為主。其中,天河區AT0507033地塊成交總價最高,為96億元,建筑規劃面積21萬平方米,成交樓面均價為45915元/平。
數據時間:截至2022年12月30日18:00;
區域范疇:
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等15個重點城市;
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41個重點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廣州、珠海等9個重點城市;
中西部:武漢、長沙、南昌、西安等190個重點城市;
50家代表企業:
碧桂園、萬科、保利發展、融創中國、中海地產、綠地控股、華潤置地、招商蛇口、龍湖集團、金科集團、金地集團、
新城控股、中國金茂、旭輝集團、綠城中國、龍光集團、中南置地、越秀地產、中國鐵建、正榮集團、融信集團、新希望地產、雅居樂、美的置業、遠洋集團、濱江集團、時代中國、祥生地產、華發股份、中駿集團、寶龍地產、金輝集團、禹洲集團、首開股份、合景泰富集團、華宇集團、大悅城控股、仁恒置地、佳源國際、建發房產、路勁集團、大華集團、中交房地產、保利置業、電建地產、俊發集團、聯發集團、建業集團、東原集團、德信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