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歲左右、65歲及以上老年人城鄉社區規范健康管理服務率達到65%以上、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目標人群覆蓋率不低于80%、新生兒遺傳代謝疾病篩查率達到98%以上、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合格率達到85%以上……”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要求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快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推動發展方式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

年來,我國不斷強化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方便群眾就就醫,減輕百姓看病負擔,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圖為浙江省東陽市南馬鎮花園村村民在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健康咨詢。(圖片由CNSPHOTO提供)

成效:

健康中國建設扎實推進

“十三五”時期,各地各有關部門扎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啟動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持續完善國民健康政策,亮點紛呈。

具體來看,重大疾病防治成效顯著,重點人群健康服務不斷完善。數據顯示,居民健康素養水從10.25%提高到23.15%,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提高到74元,多數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發病率降至歷史最低水,重大慢病過早死亡率呈現下降趨勢。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轉運體系基本建立,兒童青少年視監測和干預持續加強,老年健康與醫養結合服務列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同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藥品和醫用耗材加成全部取消,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全面實施;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分別穩定在80%和70%左右;基本藥物數量從520種增加到685種,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改革形成常態化機制,國家集中采購中選藥品價格均下降53%;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有序推進;社會辦醫穩步發展,健康產業規模顯著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健康扶貧任務全面完成,832個脫貧縣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全面提升,遠程醫療服務覆蓋全部脫貧縣并向鄉鎮衛生院延伸,歷史消除脫貧地區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空白點”;大病專項救治病種擴大到30種,高血壓等4種慢病患者優先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000多萬貧困患者得到分類救治,1000萬因病致貧返貧戶成功脫貧,基本醫療有保障全面實現。

規劃指出,經過努力,我國人民健康水不斷提高。2015年至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從76.34歲提高到77.93歲,嬰兒死亡率從8.1‰降至5.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10.7‰降至7.5‰,孕產婦死亡率從20.1/10萬降至16.9/10萬,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下降到27.7%。

盡管我國衛生健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面臨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

規劃指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處于大流行狀態,新發突發傳染病風險持續存在,一些已經控制或消除的傳染病面臨再流行風險。慢病發病率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患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人數逐年增多,食品安全、環境衛生、職業健康等問題仍較突出。同時,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康復、護理等需求迅速增長,優生優育、嬰幼兒照護服務供給亟待加強,都需要加快完善國民健康政策,持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看點:

部署七個方面重點任務

規劃主要部署了七個方面的任務,分別是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全方位干預健康問題和影響因素、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做優做強健康產業、強化國民健康支撐與保障。

在規劃中,完善生育和嬰幼兒照護服務是重要內容,一系列舉措著力推動優化生育服務與保障、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

在優化生育服務與保障方面,規劃提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相關配套支持措施。繼續做好生育保險對參保女職工生育醫療費用、生育津貼待遇等的保障,做好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生育醫療費用保障,減輕生育醫療費用負擔。

在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方面,規劃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務,發展集中管理運營的社區托育服務網絡,完善社區嬰幼兒活動場所和設施。支持“互聯網+托育服務”發展,打造一批關鍵共技術網絡臺及直播教室,支持優質機構、行業協會開發公益課程,增強家庭的科學育兒能力。

同時,規劃圍繞婦女、兒童和青少年、老年人等群體也提出了具體的健康服務舉措。規劃提出,加強婦女健康服務。發展婦女保健特色專科,提高服務能力,針對青春期、育齡期、孕產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婦女的健康需求,提供女內分泌調節、心理、營養等預防保健服務以及婦女常見疾病治療等涵蓋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整合型醫療保健服務。促進生殖健康服務,推進婦女宮頸癌、乳腺癌防治,進一步提高篩查率和篩查質量。

針對兒童和青少年健康問題,規劃提出實施健康兒童行動提升計劃,完善兒童健康服務網絡,建設兒童友好醫院,加強兒科建設,推動兒童保健門診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強兒童保健和醫療服務。加強對兒童青少年貧血、視力不良、肥胖、齲齒、心理行為發育異常、聽力障礙、脊柱側彎等風險因素和疾病的篩查、診斷和干預。指導學校和家長對學生實施防控綜合干預,抓好兒童青少年視防控等。

圍繞老年人健康方面,規劃提出,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護理服務能力,開展老年醫療照護、家庭病床、居家護理等服務,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向社區、家庭延伸。健全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合作機制,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服務。

在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方面,除了優化醫療服務模式、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外,規劃還提出了加快補齊服務短板的舉措。比如,把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全局統籌推進,提高縣域醫療衛生服務整體水;采取派駐、鄰村延伸服務、流動巡診等方式保障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建立血液應急保障指揮臺,健全鞏固常態化全國血液庫存監測制度和血液聯動保障機制,提高血液應急保障能力等。

目標:

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

規劃明確,到2025年,我國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逐步健全,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應對能力顯著提升,中醫藥獨特優勢進一步發揮,健康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歲左右,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同比例提高。

——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建成能有效應對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適應國家公共衛生安全形勢需要的強大公共衛生體系,早期監測、智能預警、快速反應、高效處置、綜合救治能力顯著提升。

——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艾滋病疫情繼續控制在低流行水,結核病發病率進一步降低,寄生蟲病、重點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病危害持續得到控制和消除,重大慢病發病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心理相關疾病發生的上升趨勢減緩,嚴重精神障礙、職業病得到有效控制。

——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持續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分級診療格局逐步構建,中醫藥特色優勢進一步彰顯。

——醫療衛生相關支撐能力和健康產業發展水不斷提升。適應行業特點的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健全,衛生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健康服務、醫藥制造等健康產業持續發展。

——國民健康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衛生健康法律法規體系更加完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保障人民健康優先發展的制度體系和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逐步建立,衛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進一步提升。

規劃要求,加快構建保障人民健康優先發展的制度體系,推動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完善政府、社會、個人共同行動的體制機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把預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和重點人群健康,強化防治結合和醫防融合。堅持以基層為重點,推動資源下沉,密切上下協作,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為了順利推動各項任務落實,規劃要求,強化政府責任,健全部門協作機制,及時細化完善政策措施,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同時,健全衛生健康規劃體系,加強不同層級規劃銜接,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地方的指導。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測評價機制,加強監測評估能力建設,對規劃實施進行年度監測和中期、末期評估,及時發現和統籌研究解決實施中的問題。

數據:

●人均預期壽命

2015年至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從76.34歲提高到77.93歲。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歲左右,展望2035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歲以上。

●參加體育鍛煉

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要提高到25%。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38.5%,15歲以上吸率下降到23.3%。

●居民健康營養水

規劃提出,實施國民營養計劃和合理膳食行動,推進食品營養標準體系建設,健全居民營養監測制度,使居民健康營養水從2020年的23.15%提高到2025年的25%。

●兒童青少年視率

2020年,中國兒童青少年的總體視率達到52.7%。規劃提出,到2025年,這一比例力爭每年降0.5個百分點以上。

●空氣水質

規劃提出,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達87.5%,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要達到85%。

●健康縣區

規劃提出,到2025年,國家和省級健康縣區比例不低于40%。進一步推進健康促進醫院建設,二級以上醫院中健康促進醫院比例不低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