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港股市場趨暖,喜馬拉雅IPO也顯示正在進行時。今年3月,喜馬拉雅更新招股書,其中數據顯示,喜馬拉雅作為國內音頻頭部臺,2021年全場景生態月活躍用戶突破2.68億,而PGC+UGC+PUGC內容生態模式下,喜馬拉雅臺擁有1351萬創作者,生產出3.4億條音頻,涵蓋100多種類型的廣泛音頻內容,包括教育培訓、歷史人文、親子關系、商業及娛樂等。由此可見,喜馬拉雅不僅為廣大聽眾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也為優質內容創作者提供了發揮自身價值的臺。

幾年,“耳朵經濟”快速發展,全新經濟業態的出現,也催生了大量新興職業,其中音頻主播就是比較有代表的職業,個人通過音頻創作實現靈活就業,不僅得到國家的認可和支持,也實現了個人的價值和理想,更為臺聽眾帶來更多元的優質內容。

創世伙伴資本 (CCV) 的周煒在談到喜馬拉雅時曾經提出,音頻有一個特點是除了內容好,還需要有好聲音。內容創新應當以鼓勵半專業的創業者為主,這也就是喜馬拉雅所定義的PUGC。

喜馬拉雅作為中國首個推廣PUGC模式的音頻臺,為創作者提供了諸多成長的工具和通道。PUGC模式下,喜馬拉雅挖掘并培養出了臺中極具生產力的創作者群體,除了月收入在數百萬的有聲主播有聲的紫襟、幻櫻空、頭陀淵等,一些社會各界名流大咖也紛紛入駐喜馬拉雅臺,例如知名作家許知遠、劉心武,醫生陶勇,體育解說員楊毅、詹俊等,同時也不乏新京報、果殼網、看理想、體壇周報、南風窗等知名媒體入場開設賬號。這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大咖、媒體,在喜馬拉雅臺,通過音頻的途徑,與聽眾溝通交流,傳播有價值的知識和資訊,以及其他優質內容。

與此同時,喜馬拉雅也為更多“素人”主播提供了實現演播夢想的機會。畢業生小宗今年剛剛開始喜馬拉雅的演播工作,除有聲演播外,僅語音直播月收入稅后即可突破1萬元,最高時可超過1.5萬元。今年從長春大學畢業的視障女孩王慧玲,在喜馬拉雅已經錄制了500多萬字的有聲書,每月有穩定的收入。和王慧玲的情況一樣,上海90后視障女孩馬寅青通過在喜馬拉雅演播有聲書獲得收入,作品播放量超千萬,她還創辦了有聲書演播公司“寅青文化”,吸納培養其他想從事有聲行業的視障者,回饋社會。

可以這樣說,喜馬拉雅臺上,不管是用戶還是創作者,都實現了不同年齡、不同圈層的覆蓋。從創作者身份來看,喜馬拉雅上有殘疾人主播、鄉村主播、老年人主播、親子主播、全職媽媽主播、海外華人主播、小鎮青年主播、大學生主播、高校教授主播、明星大咖主播、品牌機構主播等不同群體。既有明星大咖,也有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如企業職員、產品經理、車床工人、退伍軍人、景觀設計師、環球背包客、醫院醫生、全職媽媽、鋼琴教師、游戲原畫師……他們通過喜馬拉雅上傳自己的原創音頻內容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專業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喜馬拉雅還通過技術和政策手段為創作者賦能,目前已推出各種創作工具和功能,組成工具包,如云剪輯、AI文稿、音頻轉文字輔助剪輯、智能配樂、智能封面、智能音量、TTS(文字轉音頻)、主播打賞、播客托管升級等。

目前,喜馬拉雅正處于IPO進行時中,而未來等待喜馬拉雅內容創作者的,還將是更加宏大、更加生意盎然的“有聲宇宙”,他們將有更多機會實現自己的演播夢想,為社會傳遞有價值、高品質、正能量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