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晚間,溫氏股份披露一份調研記錄,記錄了公司近期連續接受的3場交流會情況,廣發證券、大成基金等35家機構共43位機構投資者參與。此次調研中,溫氏股份對當下生豬行業“二次育肥”現象進行了重點回應,同時也談及對后續市場走勢的看法。
“二次育肥”投機風險較大
據介紹,生豬行業的“二次育肥”一般是指行業中較為常見的養殖戶購買200斤/頭左右的肉豬,再次養2-3個月至300斤/頭左右出欄的行為。這種行為多以生豬價格波動較大且對后市行情看好為前提。
(資料圖片)
就在2022年三季度,受市場二次育肥熱潮支撐,國內生豬價格一度出現快速拉漲。彼時部分散養戶看好后續市場腌臘需求,二次育肥現象較為集中。但隨著后續二次育肥密集出欄,市場供大于求形勢凸顯,豬價在10月份一度突破約14元/斤高點后就開始下滑,至12月底降至9元/斤以下,在今年春節前后更是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
現如今,在豬價底部起漲及政策端收儲利好的多重作用下,生豬市場再度出現二次育肥潮,仔豬價格周度漲幅一度超過12%。
“現在回過頭來看,去年集中的二次育肥行為多為虧損狀態,是一種短期的投機和賭博行為。”溫氏股份在接受調研中表示,二次育肥只是行業發展的階段性現象,能否持續主要取決于二次育肥能否獲利。若連續幾次都無法獲利,這種做法自然會被淘汰。
“目前來看,短期這種做法不會消失,長期是否持續存在難以判斷。”溫氏股份副總裁兼董秘梅錦方表示,“個人認為,這種做法無異于投機取巧。如果二次育肥每次都能賺錢,那么購買的二次育肥豬價格自然也會提高,不養殖時資產會有閑置,同時大豬料肉比會隨著體重上升邊際提高,以上都會顯著提高二次育肥的成本。最關鍵的是,市場價格波動較大、難以預測。產銷兩端都無疑提高了二次育肥的風險,最終可能造成巨額虧損。”
對于二次育肥對市場豬價的影響,梅錦方分析認為,選擇不同體重的肉豬進行二次育肥對市場豬價影響不同。“若二次育肥豬為200斤/頭以下的豬,對市場而言,短期并不會減少市場供給,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此類豬也不應流入消費市場,無非是由A換成B來養,為存量肉豬間養殖主體的調整。若二次育肥豬為正常240斤/頭本該出欄的豬,會短暫減少市場供給,對豬價可能會有階段性的抬升。待肉豬被養到300斤/頭,無論二次育肥的是200斤/頭還是240斤/頭的肉豬,都會小幅增加市場肉量總供給,對市場價格產生影響。”
具體到二次育肥對公司的影響,溫氏股份指出,公司出欄節奏穩定,出欄肉豬單頭均重穩定在240斤左右,大多直接賣給屠宰場,該等體重肉豬不太適合進行二次育肥,因此流入二次育肥市場情況較少。賣出后公司的生產經營流程即已結束。其中可能有部分批發商與二次育肥參與者進行對接,公司無法監控。對公司而言,公司將始終堅持穩定出欄節奏,做好豬肉保供工作。
“從整體上看,畜禽養殖行業本質上是一個體系化、復雜化的行業,生產周期和鏈條較長,涉及育種、飼養管理、營養配方、疫病防控和治療等方面的問題。真正建立起完善的體系需要較長的時間,特別是育種體系。短期投機者對行業及豬周期的理解和認識可能不夠深刻,對行業缺乏敬畏之心,不利于行業的長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溫氏股份表示。
本輪豬周期或尚未結束
對本輪豬周期走勢的看法也是機構投資者關注的重心。溫氏股份對此表示,從歷年豬價的走勢來看,春節后一季度是傳統的肉類消費淡季,春節前后豬價一般較低,這是季節性因素影響所致,符合往年規律。從歷史經驗來看,隨著天氣變暖,豬價一般從4月份開始逐步回升。
“近期豬價已走出止跌回穩的趨勢。從趨勢上看,預計二、三季度豬價應有不錯表現。按照經驗,四季度10月份處于秋季,豬價可能維持較好水平。10月份后,豬價呈現緩慢下降態勢的可能性較大。”
但溫氏股份強調,本輪豬周期豬價高度和走勢難以精確判斷。“行業普遍認為,本輪豬周期從2022年4月開始。2022年10月漲至階段性14元/斤的高點,變化速度和幅度均超過行業預期。按照歷史豬周期表現,一般行業周期高點都會伴隨著內外資本瘋狂投入的階段,產能建設和擴張處于非理性狀態,但本輪周期尚未出現此種情況。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本輪周期尚未結束。”
由于養豬周期較長,能繁母豬數量基本決定了10個月后肉豬出欄的大致規模。溫氏股份表示,公司2023年出欄的肉豬數量量級已大致確定。倘若行情走好,公司可以做的工作是努力提升生產成績指標,如配種分娩率、產保死淘率和上市率等,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意外死亡和損失;同時做好肉豬養殖的增重增效,通過育種等手段提高肉豬均重,適當增加肉豬養殖的總體重量。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