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各類資產“此起彼伏”的2022年,多元化資產配置的需求又被提上日程。
(資料圖片)
近日,貝萊德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劉鑫接受了券商中國記者專訪。貝萊德基金目前正在發行第二只“固收+”產品——貝萊德欣悅豐利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劉鑫認為,“固收+”產品對風控的高標準和資產配置的高要求,給了外資公募很大的發揮空間;成熟的風控體系,疊加境內外聯動的全球研究資源,將是外資公募管理“固收+”基金的相對優勢所在。
對于2023年的中國債市,劉鑫在中短期看好債市的一些配置機會。他認為,可以重點關注個券的信用資質,同時留意理財類資金波動帶來的投資窗口。
外商獨資公募如何打造“固收+ ”產品
券商中國記者:貝萊德基金發行首只“固收+”產品貝萊德浦悅豐利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是在去年11月,與之相比,第二只“固收+”產品,貝萊德欣悅豐利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有什么新的特色?
劉鑫:兩個產品的定位不太一樣,首只產品是為客戶需求布局,發布的一年持有期定制化產品,針對的更多是單一客戶群的需求,理財類的產品是比較標準之一。基于客戶的需求,貝萊德浦悅豐利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相對來說更重視絕對收益,正在發行的貝萊德欣悅豐利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會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根據市場的情況做業績增強,期望達到一個“攻守兼備”的狀態。具體來說,我們會根據市場的情況,在資產配置上更加靈活。
此外,在布局這只第二只“固收+”產品時,我們更多綜合了客戶需求,也結合了我們的市場觀點。債券市場在經歷了去年第四季度的回調之后,目前確定性較高的票息具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尤其和去年前三季度相比,吸引力大幅提升。
同時,股票市場在國內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也有望進一步復蘇。從中期來看,我們對中國的股票市場是比較有信心的。我們認為,現階段也比較適合通過配置股票資產來抓住經濟上行帶來的增厚機會。
券商中國記者:對于“固收+”產品,貝萊德基金的投研方法是怎樣的?
劉鑫:我們采用的還是固收團隊統一管理的模式。在資產配置上,結合貝萊德集團的資產配置觀點,借助全球研究資源,進行自上而下的資產配置。我們會繼續發揮集團跨地區、跨部門的優勢,將全球股票團隊、信用團隊對全球市場的把握,與我們的本土研究結合起來。
券商中國記者:近期,市場對港股的關注度很高。貝萊德基金這次發行的產品也計劃配置一部分港股通資產,對于港股的投資,貝萊德基金基于什么原則?
劉鑫:我們對各類權益的投資機會都持開放態度,對于港股的投資,我們也不會設一個固定比例,而是先決定股債配比,再通過宏觀的觀察,比如資金流向,以及港股和A股的估值面的比較,來判斷我們要怎么配置。對于港股的投資,我們也會依托海外股票團隊的資源,對港股以及海外資金的熟悉度也是我們的優勢之一。
跨資產、跨地域,外資公募在實踐中融合
券商中國記者:貝萊德基金是第一家獲批的外資公募,已經發行了好幾只不同風格的產品,在A股市場也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這些經驗對新產品的投研有什么幫助?
劉鑫:第一只“固收+”產品給我們帶來的進階主要是團隊合作方面的,我們固收團隊和權益部門之間增加了交流,讓權益團隊更加熟悉了我們的操作方式和理念。“固收+”產品里的權益部分和純權益產品的投資并不相同,前者對風險管理的要求更高。
貝萊德進中國的時間并不短,我們對國內的股市和債市都是不陌生的,固收團隊的投資經理做了6年以上的信用債投資和10年以上的利率債投資,權益團隊也有多年經驗。當然,公募的管理和其他產品還是有些不同,對信息披露要求更高,客戶群體的畫像也有差異。比如,我們的專戶團隊面向一些機構投資者,他們對風險的容忍度比較高,對回報的要求也會更高一些。公募更多面向個人投資者,所以我們在整體風控上,給公募產品的風險敞口比給專戶的更低一些。
券商中國記者:我們也注意到,無論是權益市場還是債券市場,國內和海外的行情很多時候是相對獨立的。你在實踐中感受到的中國的“固收+”市場是怎么樣的?海外經驗的加成體現在哪些方面?
劉鑫:我認為“固收+”這個產品有兩個特點,第一,“固收+”是一個更側重絕對收益型的產品,對風控的要求更高一些;第二,“固收+”同時有權益和固收的倉位,對大類資產的配置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風險管理和大類資產配置這兩件事就是貝萊德的傳統優勢。
另一方面,雖然境內外市場有很多不同,但聯動性依然存在。無論是俄烏沖突還是疫后復蘇,一些國際性的事件多少會對國內市場造成影響。此時,海外團隊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作為我們投資的輔助。有這樣一個全球化平臺的資源,那么不管是宏觀政策還是具體行業,我們都能有所借鑒。
具體來說,對于一些沖突性的突發事件,我們的專家智庫會提前給出判斷,我們會根據情況,考慮針對性地進行一些降杠桿、降久期的操作。海外的分析員也會隨時更新某個產業的最新發展情況。信用債的研究也是類似,我們的信用研究員也可以向海外的同事獲取信息,幫助判斷公司的信用資質。
貝萊德的風控體系也是投資流程中的重要一環。我們不光對個券和個股有分散度的要求,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產品,都有很具體的風險敞口的上限,要求非常細致。
券商中國記者:請對2023年中國債券市場進行展望,更看好哪些債券品種?
劉鑫:貨幣政策方面,中短期來看轉向程度不大,要保證經濟復蘇、消費企穩的目標,資金成本就要保持定力,對應到債券的短期表現就可能是一個震蕩的態度。如果看中長期,隨著經濟復蘇的路徑確定,疊加下半年的通脹形勢,政策層面或有一些變化。因此,在久期策略方面,我們整體是偏謹慎的。
去年全市場的信用違約率和前幾年相比還是相對較低的,由于去年財政的情況,我認為今年整個市場的信用風險比去年會放大一些。所以在具體標的選擇上,我們比去年更謹慎,傾向于一些短久期的、信用資質相對較好的標的。同時,我們也會關注理財類資金的流向。去年11月,我們觀察到這類短期資金對收益率的波動非常敏感,震蕩的行情也產生了一些交易機會,今年我們也會特別留意這部分。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