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年以來,多家基金公司積極自購旗下基金,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方面,反映出基金公司對后市的樂觀態度,另一方面,也實現了與投資者利益的捆綁。此外,不少投資者較為關心,基金公司自購作業能不能抄?大數據給出了答案。

1月19日,恒越基金公告稱,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和公司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的信心,本著與廣大投資者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恒越基金擬于2023年1月19日起兩個交易日內通過直銷申購旗下恒越成長精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A類份額500萬元,并按照該基金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的有關規定支付申購費用。

類似的還有,1月16日,博道惠泰優選混合結束募集,記者獲悉,博道基金及員工認購博道惠泰優選混合不低于1200萬元。中庚港股通價值18個月封閉運作股票基金合同生效公告顯示,基金管理人運用固有資金認購基金1999.97萬元,基金管理人的從業人員認購基金9724.79萬元。

基金公司自購行為值得參考嗎?華寶證券分析師張青表示,理財凈值化背景下,公募基金關注度上升,下跌行情中,基金公司自購節奏和資金體量都在加速。同時,在監管引導和基金經理的主動意愿下,不少基金經理也通過公開渠道宣布增持所管產品,以增強投資者信心。

“從基金經理特征看,基金公司自購更青睞具備一定經驗的基金經理,但也會給予新生代基金經理適當支持。” 張青表示,基金公司對資深基金經理的選擇更多出于“選人”角度,而對新生代基金經理的選擇更注重其持倉特征,這也是除了支持、宣傳目的之外,基金公司對新生代基金經理所管產品自購的另一驅動力。

張青認為,從權益基金的角度,基金公司對普通股票型和高權益倉位混合型基金的篩選能力較強,能夠較好地把握標的特征并最終選擇優秀、合適的標的進行自購。

此外,站在當前時點,基金經理普遍較為樂觀。中信保誠成長動力混合基金經理張弘表示,國內生活逐步恢復正常化,將驅動場景消費等回歸正常,消費將有所修復。政府穩增長決心較大,各項激發市場主體信心的提法與政策不斷出臺,2023年預計可能有更多刺激經濟方案出臺,新的投資主線將不斷涌現,相對看好數字經濟領域。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