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解旖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外資公募基金在中國布局加速。1月13日,中國證監會官方網站發布《關于核準設立施羅德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的批復》,正式核準設立施羅德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施羅德基金”)。這是2023年首家獲批的外資公募基金,也是2020年取消外資股比限制以來的第五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

自2020年外資股比限制取消以來,外資巨頭紛紛加速布局中國公募市場。2020年以來,貝萊德、富達、路博邁等多家外資巨頭便陸續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公募牌照的申請報告,目前,還有多家公募基金在排隊申請。我國公募基金行業“引進來”和“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包容開放、多元競爭、雙向開放的市場格局正在形成。

施羅德在中國布局再落一子

中國證監會公告顯示,施羅德基金注冊資本為2.6億元,由施羅德投資集團旗下的施羅德投資管理100%控股。根據相關規定,施羅德基金需在自批復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組建,足額繳付出資,選舉董事、監事,聘任高級管理人員。

據了解,自1994年在上海成立第一個中國內地的代表處以來,施羅德積累了寶貴的服務機構投資者需求的投資管理經驗,并通過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和參與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MRF)安排,為國內個人投資者提供優質的海外投資產品。

外資公募基金紛紛進入中國,離不開對中國市場的看好?!爸袊谑┝_德投資的全球戰略中可謂是重中之重。”施羅德投資集團全球業務主管李定邦表示,多年來,為了更好地滿足中國投資者的多元化需求,施羅德投資集團已組建了一支具備豐富本土經驗的人才團隊。施羅德投資集團具備了在中國公開市場和非公開市場的投資能力,力求為國內和海外投資者提供更周全的投資解決方案?!拔覀兒芨吲d獲準在中國設立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這是我們在中國全面發展的關鍵一步,增強了我們繼續擴大在中國的業務和投資的信心?!崩疃ò钫f。

《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等利好政策落地見效。施羅德投資中國區總裁郭煒表示,隨著中國政府進一步開放中國金融市場,中國內地的基金零售市場和養老金市場已準備好迎接來自海外投資機構的差異化投資方案。

外資資管巨頭加速“搶灘”中國市場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外資資管巨頭加速“搶灘”中國市場,積極推進在華展業布局。自2020年4月1日取消外資股比限制政策落地以來,2021年6月11日,貝萊德基金獲批展業,成為首家獲批的外商獨資公募基金。2022年11月25日,路博邁基金發布公告稱,已獲得中國證監會頒發的公募基金業務許可證,成為第二家在國內新設立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目前,范達、聯博等更多外資巨頭還在排隊申請公募牌照。

“外資金融機構加速進入中國市場是大勢所趨?!庇惺袌鋈耸勘硎?,未來,中國公募基金行業乃至整個金融行業都將與全球機構同臺競技,助推中國資本市場向成熟化邁進,為投資人創造更多價值。

實際上,外資公募基金公司具有投資歷史悠久、人才梯隊完善、投研體系完備、大多以長期投資為目標等優勢,在投資理念、風險控制、投資流程等方面值得國內機構借鑒。此外,外資公募基金公司能夠為市場帶來不同風格的投資策略,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多層次定價,尤其是有利于促進對A股長期定價機制的建立。

外資看好中國2023年投資機會

公募基金業對外開放既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舉措。業內人士表示,外資公募基金公司進入中國,一方面,可以為國內資管行業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提高行業整體競爭水平,從而實現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加健康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將為家庭財富管理需求提供新思路、新產品。

作為國內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貝萊德基金旗下擁有4只公募產品。2021年8月,貝萊德發行了成立以來首只泛行業的A股權益基金;2022年1月,發行的第二只產品為主投港股的泛行業權益基金;2022年8月8日,貝萊德基金推出第三只公募產品——貝萊德先進制造一年持有混合基金,將重點關注高端裝備、科技硬件、電動汽車、清潔能源、5G網絡、云計算、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第四只產品則是一只“固收+”基金。總體而言,貝萊德基金產品類型豐富,布局較為全面。近期,富達基金及路博邁基金均已上報了首只公募基金。

近年來,中國先進制造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外資的目光。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陸文杰此前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受益于國家政策大力推動和中國“工程師紅利”逐漸釋放,中國的先進制造業得到迅速發展。作為高景氣賽道,該行業投資價值凸顯。

此外,消費等行業的復蘇也將帶動經濟的轉好。展望2023年,貝萊德基金認為,中國市場將迎來新篇章。一方面,經濟活動和消費意愿將顯著恢復,內需是主要推動力,企業業績改善及估值修復有望共振;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中仍有部分未被疫情影響的投資主題,從各行各業的安全發展,到鼓勵產業的創新升級、數字化革命,都將是未來長期的投資主題,會一直涌現新的增長機會。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