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2年,國際政治與經濟“黑天鵝”頻出,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國內穩定經濟大盤的任務艱巨繁重,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在這樣內外部多重考驗下,我國經濟在波動中回穩向好,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超過120萬億元。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展望2023年,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警示,“最糟糕的情況還在后面”,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進一步走弱。
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機構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有怎樣的預期?未來一段時間,各方該如何看待和把握金融市場的投資機會?對此,鵬揚基金總經理助理、首席經濟學家陳洪斌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全球經濟增長將隨著需求走弱而進一步放緩,但對國內經濟預期較為樂觀,全年經濟可能呈現前低后高、先抑后揚的態勢,預計中國經濟有望實現5.5%的增速。展望新的一年,陳洪斌認為,多重利空同時發生的情況難以持續,資產格局預計將迎來改變,2023年A股有望隨著我國經濟復蘇逐步回升,全年積極看多權益類資產。債券市場利率中樞較2022年下半年或有所抬升、區間波動加大,從全年維度對債券市場維持偏謹慎的判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金融時報》記者:剛剛過去的2022年,國際形勢錯綜復雜,超預期因素沖擊較多;國內經濟恢復所面臨的三重壓力依然較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您對2023年國際經濟形勢與國內宏觀經濟發展有怎樣的預期與判斷?
陳洪斌:展望2023年,我們認為海外通脹有望明顯緩和,全球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目前,上游商品價格下行、薪資增速放緩、供應鏈緩解、強勢美元都是壓降美國通脹的重要因素,預計通脹將延續逐步回落的趨勢。同時,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已開始對需求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我們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全球經濟增長將隨著需求走弱而進一步放緩。
國內經濟方面,疫情防控不斷優化,穩地產政策持續加碼,政策端后續預計仍將較積極、穩增長力度加大,我們對全年經濟預期較為樂觀,有望實現5.5%的增速。但節奏上,分部門看,出口由于海外衰退全年面臨走弱壓力;消費方面參考海外經濟體防疫政策調整后經驗,短期內由于感染病例數的上升,將承受一定負面沖擊;固定資產投資項中,制造業已保持連續兩年高增長,2023年面臨高基數及外需走弱的雙重壓力,基建則仍需保持一定韌性。總體而言,短期內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車”帶給經濟的正向拉動作用有限,全年經濟可能呈現前低后高、先抑后揚的態勢。
《金融時報》記者:此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一年經濟工作作了戰略部署,強調“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并指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對此,您怎么看?“擴大國內需求”的安排對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將有怎樣深遠影響?
陳洪斌: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我國出口動力逐步減弱,擴大內需對穩增長至關重要。在這之中,消費將發揮基礎作用。我們認為,擴大消費的關鍵,一方面是要穩定居民收入預期。受疫情沖擊的影響,2022年居民收入增速再度放緩,同時,伴隨著人流出行大幅下降導致的消費場景缺失,居民儲蓄意愿高企,儲蓄率持續處于高位。這部分超額儲蓄如果釋放將為2023年的消費修復提供巨大的潛力。目前,消費場景逐步復蘇,這為提振消費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政策端后續可圍繞保障居民就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方面進一步發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我們認為,投資穩增長仍將以基礎設施投資作為主要抓手,尤其是一些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在擴大有效投資、促進就業和消費綜合效應方面作用明顯,預計隨著項目資金的陸續到位以及疫情對施工的擾動消散,2023年基建有望加速形成實物工作量。地產方面,當前仍處于尋底區間,預計所能帶來的投資乘數或將弱于之前幾輪周期。后續仍需關注地產數據的修復情況,這將對擴內需的效果產生影響。
《金融時報》記者:當前,各方對于房地產市場高度關注。過去一段時間,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穩定房地產、“保交樓”的政策,多渠道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對于房地產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影響等,您有怎樣的觀點?
陳洪斌:對于未來的房地產市場,我們主要考慮從以下幾點來展開分析:首先,從地產企業未來的擴張能力來看,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部分房地產公司出現了債務違約、破產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也使得金融機構等對給房地產企業融資持有比較謹慎的態度,所以整個地產行業的融資能力有待恢復。
其次,從擴張意愿上來看,一些地產公司和涉及房地產業務的企業開始進行轉型,退出了原有的地產業務,房地產行業在近幾年面臨人才流失問題。
因此,從中長期角度來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向著更為健康良性的趨勢轉化,房價指數級增長的時代已經逐漸成為歷史。但從短期來看,房地產行業有望在政策的呵護下迎來觸底修復。
目前我國經濟仍處于穩步恢復的階段,這一過程離不開整個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認為,近期相關政策會更多地惠及整個地產行業,2023年地產有望實現止跌企穩。
《金融時報》記者:過去一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較大,國內股市、債市等也表現不佳。市場各方也在預期,2023年國內金融市場將有相對較多的投資機會。對此,您認為該如何判斷和把握?
陳洪斌:回顧剛剛過去的2022年,俄烏沖突、美聯儲超預期加息、海外大范圍通脹、歐洲能源危機等多只“黑天鵝”在一年里同時飛出,中國資本市場遭遇了業績和估值的“戴維斯雙殺”。
展望新的一年,我們認為多重利空同時發生的情況難以持續,資產格局預計將迎來改變,內部經濟總體也有望低位回升,利好市場風險偏好的修復。從牛熊周期、估值、基本面等維度來看,我們認為2023年A股有望隨著我國經濟復蘇逐步回升,全年積極看多權益類資產。債券市場方面,中央對2023年貨幣政策的定調是“精準有力”,這意味著信貸直達工具或將是政策的首選項,總量上的降準、降息政策可能較為克制。同時,地產、基建等投資建設逐步發力,國內經濟復蘇預期也在持續強化,我們認為利率中樞較2022年下半年或有所抬升、區間波動加大,從全年維度看,我們對債券市場維持偏謹慎的判斷。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