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陸海晴)近期,多家基金投顧機構公布最新年度數據,從整體來看,基金投顧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投資者提高了收益,減少追漲殺跌行為的出現。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加快買方投顧模式轉型已成為行業共識,雖然我國基金投顧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個人養老業務將為基金投顧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資料圖)

基金投顧用戶更為理性

投顧策略設置的持有期建議以及投資過程中持續的陪伴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幫助投資者拿得更久。中歐財富和螞蟻理財智庫聯合發布的《試點三周年基金投顧業務發展白皮書(2022)》(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從持有時長來看,近三年,基金投顧用戶單只策略的平均持有時間為449.7天,而基金單品用戶單只基金平均持有時間為266.2天,基金投顧策略的持有時長顯著高于單品。

同時,基金投顧用戶更加“淡定”。根據《白皮書》,在市場上漲時,追買的投顧用戶占比為10.2%,基金投顧用戶殺跌的行為占比也較少。2021年年初至今,71.4%的基金投顧用戶在清倉離場時是屬于正收益的情況,獲利離場居多,并沒有出現不理智的殺跌行為。

天天基金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根據天天基金發布的投顧管家2022年度賬單,單個投顧策略平均持有時長為317天,單只基金平均持有時長則為245天。從投資業績來看,偏股型投顧策略成立來平均超額收益率超過5%。

從持有體驗來看,近一年權益市場較為震蕩,基金投顧持有人的投資體驗相對來說會更好些。《白皮書》數據顯示,從盈利占比來看,近一年基金投顧持有人盈利占比略高于普通投資者(指直接購買基金產品的投資者),同時,近一年基金投顧持有人平均收益率高于普通投資者近7個百分點。

此外,在對未來基金投顧的展望上,超過七成的基金投顧用戶認為,理想的基金投顧應提供適應市場的買入和賣出方案,也有不少用戶表示,對定期的賬戶分析和診斷、以及更個性化的定制投顧方案有興趣。

行業發展空間廣闊

不過,和海外相比,我國基金投顧仍處于起步階段。中金證券一份研報顯示,中國基金投顧持牌并實質展業的機構超過50家,美國投顧行業較為成熟,2021年投顧機構數量達到3.25萬家,其中州注冊機構1.74萬家。

中金公司分析師張帥帥認為,基金投顧機構主要通過直接影響客戶的投資行為來改變資金端的屬性,從而改變資管機構投資端的行為,進而促進整個資本市場效率提升。

具體來,一是提高客戶的投資收益率,包括選出收益率更高的金融產品上架銷售以及為投資者進行個性化定制的資產配置和規劃。二是降低投資者的投資成本,通過提供費率更低的金融產品、降低客戶的搜尋成本等。三是改善客戶的投資體驗和問題解決體驗,財富管理機構在投資者的投資過程中發揮全生命周期的陪伴作用,通過長期的投資者教育實現與客戶共同成長,提升其自身的投資能力,同時在市場波動時及時分析解讀,緩解客戶的焦慮情緒,可以減少其因為錯誤決策損失的收益,從而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過程中的隱形成本。

個人養老金業務將為基金投顧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富達國際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小薏表示,投顧業務和個人養老是相互促進的,兩者十分契合。從營銷、客戶服務、投資者教育來看,養老金特別適合用買方投顧模式去推廣,而不是以傳統的賣方模式進行銷售。近兩三年來,中國投顧業務逐步發展,對于整個基金行業而言是革命性的變化。任何行業都需要經歷從初期到成熟的過程,最終才能為投資者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服務。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