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日,新能源換電領域完成兩起融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8月17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旗下零碳綠能交通綜合服務商啟源芯動力,宣布完成10億元A輪股權融資。據悉,該筆股權融資是啟源芯動力成立以來最大單筆融資,但企業暫未公開投資方名單。
18日,安徽綠舟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由同創偉業領投,中天匯富跟投。去年12月,其已經拿到真石資本、浙大大晶創投、中科創星、合肥創新投資,以及合肥高投的數億元A輪融資。
創投通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國內換電賽道已有9家企業完成共10起融資,投資方有深創投、杭金投、藍馳創投、中信證券投資、粵財基金、泰國石油管理局、馬來西亞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等。
企業投建、資本布局
在啟源芯動力獲10億融資之前,其已于今年2月獲得寧德時代的數千萬人民幣戰略融資。
這并不是寧德時代在換電領域的首次布局。今年1月,寧德時代宣布推出換電服務品牌EVOGO,三個月后EVOGO換電服務在廈門正式啟動,預計到今年底將在廈門完成30座快換站的投建。
此外,車企對換電領域的關注也越來越多。2021年12月,吉利汽車3億元注冊合資公司,銷售可更換電池的純電車型,并計劃在2025年建設5000座換電站;今年3月,比亞迪成立重慶新景騰飛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入局新能源汽車換電設施。在換點領域起步最早的蔚來,在2020年就發布了電池租用服務 BaaS (Battery as a Service),截至目前全國換電站總量已超1000座,累計實現換電服務1000萬次。
另一方面,提供換電服務的廠商也被各路資本青睞有加。專注商用車換電的奧動新能源在2021年9月完成15億元B輪融資,中石化、蟻米創投領投,KIP資本、春陽資產、粵商創投跟投。今年5月,其對外公布,公司C輪融資近期即將啟動,IPO籌備工作也已經開始推動。
這鋰換電在今年4月、8月,接連完成兩輪融資,東方嘉富、華睿資本、深創投、中信證券投資、禹閎資本、杭金投、浙報傳媒等知名機構投資布局。
東方證券研究所預計,2025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達 31%到 780 萬輛,其中換電車型占比有望達30%。根據此銷量進行測算,預計 2025 年換電站有望達 2.2 萬座,運營市場規模有望達 2631 億元,換電站設備市場有望達 693 億元。
技術備受爭議,資本為何投入?
早在2013年,新能源汽車龍頭特斯拉就推出了換電服務,但在不久之后隨即叫停。2015年,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表示,“根據當前的狀況,特斯拉認為換電技術將來的推廣價值不大”。2021年,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對外明確回應,“我們一直堅信充電模式是大規模民用電動車最好的補能方式”。
對于換電技術的優勢與有效性,市場中一直存在著較大爭議。鯨平臺專家、創道咨詢合伙人步日欣對《科創板日報》表示,從用戶角度,換電具有很多優勢,節省車主的充電時間、延長車輛使用壽命等等,但在換電運營管理方面需要車廠或者第三方大力投入,并且維護運營模式更重,并且對于電池的通用化標準化、車型的銷售規模方面都有要求,這些都是不小的挑戰。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進一步對《科創板日報》記者指出,換電目前無法成為主流的新能源汽車充能模式。首先,換電模式的成本較高。從理論上看,換電車輛每輛車要準備兩套電池,一套放在車上,一套放在換電站,在目前電池成本較高的情況下,導致該模式很難盈利。其次,部分車企并不愿意開放電池接口。尤其在乘用車領域,一旦開放接口,第三方電池供應商也可以開發換電電池,無法較好地控制零部件,其利潤可能會出現下滑。最后,由于換電電池的標準化尚未形成,每個車企的電池箱、電池包規格都不同,導致換電站、換電電池利用率很低。此外,張翔還表示,“而且現在新能源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在提高,現在5萬的車充一次電可以開500公里,那就不需要換電了”。
由于在乘用車領域發展受阻,目前,換電賽道中的廠商多在運行路線、運營場所相對固定的商用車領域發力。近期獲得融資的兩家企業,都在針對新能源重卡的換電領域實力較強。
張翔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換電是一個小眾市場,投資人可以在出租車、網約車、公交車、卡車等商用車領域,尋找商業機會。
另一方面,新能源換電技術在碳中和、緩解電網負荷不均上,比起充電技術更具優勢,因此,近年來已有多地政府出臺相關支持政策。2020年,換電站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我國新基建的七大重要領域之一。今年3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22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也提出,要“加快構建完善電動汽車充換電標準體系,推進純電動汽車車載換電系統、換電通用平臺、換電電池包等標準制定”。北京、重慶、四川、東莞都在今年內出臺文件,明確提出了推動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張翔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部分投資人可能有一些遠期的政策考慮,認為政府幾年以后有可能支持這個產業,他們就提前布局。
(文章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