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馬斯克宣布將于9月30日發布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原型機,市場為之振奮。特斯拉具備感知和決策層的技術積淀,擁有工程整合能力,且具備強勁市場號召力。本次入局,有望推動人形機器人加速落地,助推產業鏈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從工業機器人成本構成來看,三大零部件是產業鏈中技術壁壘最高、成本占比最大的環節:控制器、伺服電機和精密減速器,成本占比分別為10%、25%、35%。從盈利水看,上游零部件的毛利率也相對較高,其中減速器毛利率為40%,伺服系統為35%,控制器為25%。機器代人大趨勢下,關注自動化領域相關投資機會。

事件驅動 特斯拉或于年內發布人形機器人

根據Ofweek報道,今年6月3日,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TeslaBot人形機器人可能將于9月30日發布。

2021年8月19日,馬斯克在特斯拉人工智能(AI)日首次宣布正在開發概念人形機器人TeslaBot。2022年6月3日,馬斯克在(AI)日活動中宣布了展示模型,6月21日,馬斯克在卡塔爾經濟論壇上表示,人形機器人TeslaBot“Optimus”原型機可能將在今年9月30日(特斯拉第二個AIDAY)現身。根據馬斯克在AIDay現場口徑,計劃于2023年將第一版TeslaBot投入生產。

根據AIDAY公布數據來看,TeslaBot機器人又稱作Optimus,其身高1.72m,重量57kg,負載20kg(手臂附加5kg),行動速度最高可達8公里/小時。根據馬斯克口徑,“Optimus”量產后預計售價2.5萬美元。考慮到目前處于原型機研發階段,根據MIR數據統計,如果TeslaBot采用較為成熟的電機驅動,按照600元/個(功率較低產品)以及公布信息的安裝40個不同能電機來看,也要24000元人民。核心零部件成本突破是一個緩慢過程,預計本次Optimus機器人的單體價格大體將位于17-30萬元之間。

作為機器人的一個特殊門類,人形機器人因為面對不同環境需做成不同反應,其技術難度更多大。因此,本次TeslaBot原型機發布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開啟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過程,會促進大量科技企業向人形機器人的方向進軍,未來智能機器人產業趨勢加速到來。

行業前景 “AI+機器人”打開市場應用新空間

“機器人+應用”將賦能千行百業,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化機器人等有望代替大量從事重復、機械工作的勞動者,或將人類從大量傳統勞動密集型職業崗位上解放出來。人形機器人代表人類對機器人制造技術和應用的終局幻想,機器代人是未來大趨勢,未來結合產業+場景應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據中國電子學會報告,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到839億元,2016-2023年CAGR達18.3%。工業4.0推動協作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發展,其中,應用于生產過程與環境的工業機器人較早得到大規模應用、是實現智能制造最重要的基礎設備,占據半數以上市場份額。

德勤預測未來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市場將超過6萬億美元,2017-2025年復合增長率達30%。制造業是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最具潛力的領域,全球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的制造業應用市場有望從2016年的1200億美元增長至2025年的7200千億美元,預計CAGR可超過25%。

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是在制造環境內部和周圍實現任務自動化的有效組合,“AI+機器人”打開市場應用新空間。

目前來看,運動控制和人工智能是人形機器人技術落地的核心難點。一方面,人形機器人的機械構造、驅動和控制的復雜程度都遠高于現有的機器人。要使人形機器人像人一樣運動,并按要求執行任務,開發者需要設計合理高效的機械結構(骨骼),根據各部位運動需求構建執行精度高的驅動系統(肌肉),并開發具有高度穩定和適應的控制系統(神經系統);同時供應鏈層面的材料、芯片、電池系統、零部件等也需要持續提質和創新。另一方面,要賦予人形機器人以一定的自主完成任務的能力,即實現一定程度的認知和決策智能,尚需要人工智能軟硬件(大腦)的高度發展,道阻且長。

根據IFR預測,202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可達51.8萬臺。其中,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連續多年占據主要地位,2020年銷量占比已達43.75%,預計未來隨著制造業工業化智能化水的提高,有望在2025年實現《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工業機器人內資品牌占比50%的目標。

投資思路 關注自動化領域相關投資機會

工業機器人本質是一種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減速器、伺服系統、控制器;中游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下游系統集成包括焊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等,應用多用于工業生產制造。

從工業機器人成本構成來看,三大零部件是產業鏈中技術壁壘最高、成本占比最大的環節:控制器、伺服電機和精密減速器,成本占比分別為10%、25%、35%。從盈利水看,上游零部件的毛利率也相對較高,其中減速器毛利率為40%,伺服系統為35%,控制器為25%;中游機器人本體毛利率最低、為15%;下游系統集成毛利率為35%。

安證券表示,特斯拉高調入局人形機器人,有望推動產業鏈從研發階段進入量產階段。人形機器人自由度高達30-40個,遠高于傳統工業機器人的2-6個。與自由度成正比的減速器、伺服系統市場空間有望打開,建議關注國內伺服系統領先品牌匯川技術、禾川科技、埃斯頓,關注國內減速器龍頭綠的諧波等。此外,建議關注關注布局自動駕駛的機器視覺龍頭天準科技。

中航證券認為,機器代人大趨勢下,關注自動化領域相關投資機會。關注在上游核心零部件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實現國產替代的廠商綠的諧波、雙環傳動、匯川技術、中大力德。中、下游,“核心零部件生產+本體生產+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模式的廠商將會獲得優勢競爭地位,建議關注埃斯頓。為工業設備裝上“眼睛”的專注視覺核心技術的奧普特、天準科技。

國金證券則指出,當下TeslaBot的推出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推動整個智能機器人領域的快速發展,促使相關產業升級。上游核心零部件作為機器人舉足輕重的部分,預計會有相關技術的滲透和升級。建議關注國內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埃斯頓、國內諧波減速器龍頭企業綠的諧波、國內RV減速器領跑企業雙環傳動、國內工控伺服龍頭企業匯川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