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來杯精釀”正在成為不少年輕人小酌的新選擇。

在當前啤酒行業總量見頂的背景下,精釀啤酒儼然已成為啤酒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據觀研網測算,2013-2020年中國精釀啤酒消費量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35.38%,遠遠高于啤酒行業整體(CAGR為-5.27%)。因此盡管精釀啤酒市場份額尚不足3%,卻吸引了5000余家企業“參戰”。精釀創業品牌、傳統啤酒大廠以及餐飲企業、零售臺等玩家同臺競技,競爭愈演愈烈。群雄逐鹿,誰將一騎絕塵?標榜小眾與調的精釀啤酒,又將如何“破圈”生長?

“來杯精釀”正在成為不少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玩家”云集

究竟什么是精釀啤酒?作為一個舶來詞,英文為“craft beer”,目前國內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2019年,中國酒業協會頒布的《工坊啤酒及其生產規范》中,曾將工坊啤酒翻譯為craft beer,與精釀啤酒相同,并將工坊啤酒定義為由小型啤酒生產線生產,且在釀造過程中,不添加與調整啤酒風味無關的物質,風味特點突出的啤酒。

與工業啤酒相比,精釀啤酒到底“精”在哪兒?

“精釀啤酒和工業啤酒的區別,就好比手搟面和方便面。”精釀啤酒品牌“北機器”創始人李威對北京晚報《食飲周刊》表示。在他看來,精釀啤酒就像“手搟面”滿足了人們對經典、個化的追求,本質上是消費升級,但是當手搟面借助機器實現規模批量生產,與方便面的界限又會變得模糊。

“花椒和蜂蜜可以放進啤酒嗎?可以。菊花呢?也是好主意。把啤酒做出香檳的口感,聽起來很酷。”在大躍啤酒CEO陸威綸看來,精釀啤酒和工業啤酒在釀造原理和釀造流程中是類似的,但是區別在于產品創新、原材料選擇、小批量生產及特有的文化調

在隨機采訪中,不少消費者則表示,大多數工廠啤酒產品味道“寡淡”,相比之下,精釀啤酒味道多變、口感更醇厚。

沒有標準答案,卻并不影響精釀啤酒的走紅。

年來,精釀啤酒憑借著個、多元的產品特點,獲得了越來越多年輕消費群體的青睞。根據興業證券研究報告,當前國產精釀啤酒消費的主力人群在逐步向90后和00后過渡,年輕化趨勢明顯。

聚集著年輕人的賽道,吸引著各路“玩家”的入場。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精釀啤酒相關企業年注冊量從210余家增長到了5500余家。此外,精釀啤酒行業也在不斷受到資本的青睞,2021年至今,該賽道共計發生了20起融資事件。

傳統啤酒巨頭亦積極“參戰”,年來雪花、青島、燕京、珠江等大廠陸續推出了多款精釀啤酒產品,而早在2019年嘉士伯便入股了京A精釀啤酒,百威亦收購了拳擊貓等精釀啤酒品牌。餐飲企業與零售臺同樣跨界“登場”。不久前,叮咚買菜推出了首個自有精釀啤酒品牌“1972農場”,叮咚買菜相關負責人對北京晚報《食飲周刊》表示,目前“1972農場”的銷售日均在16000罐左右。接下來,叮咚買菜還將繼續推出新品牌與新產品。在此之前,海底撈、盒馬、蜜雪冰城等早已跨界加入“戰事”。

■ 尋求“破圈”各路“玩家”齊聚,但精釀啤酒仍屬小眾圈層。

浙商證券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精釀啤酒滲透率僅為2.2%。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國內精釀啤酒市場仍處于小、散、亂的發展初期階段。

由于精釀啤酒在價格上明顯高于普通啤酒,引得不少商家渾水摸魚,甚至在普通啤酒的名稱中混入精釀概念,各種精釀啤酒產品眼花繚亂,許多普通消費者很難辨別品質的優劣。與此同時,不少小型精釀啤酒品牌自身研發能力不足,并普遍采用工廠代工模式生產,產品同質化問題已經凸顯。

魚龍混雜的狀態是否會阻礙行業的發展?“偽精釀產品的存在,看上去是有害的,其實恰恰證明著精釀市場的生命力。”在李威看來,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非常通暢,有消費者可能是通過偽精釀產品“入門”,但很容易找到優秀的品牌與產品,對于精釀啤酒行業,當務之急正是快速地發展壯大,即便是野蠻生長也是一件好事,是有著生命力的表現。

陸威綸同樣認為,消費認知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市場存在的產品亂象,反而會讓從業老品牌的價值更加凸顯,消費者也會在多次的嘗試中學會辨別。

顯然,精釀啤酒尋求從小眾走向大眾,使當前的市場更具包容度,但同時也意味著這條“破圈”之路并不容易走。

在啤酒營銷專家方剛看來,真正的考驗在于消費渠道的打造。精釀啤酒消費更加注重體驗與社交,線下酒吧與餐飲門店仍然是精釀啤酒的主要消費場景。然而在以往的競爭中,傳統啤酒大廠往往已經與主流渠道形成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對于中小從業品牌而言“虎口奪食”顯然并非易事。

因此,目前多數中小精釀品牌普遍采用自建小酒館模式,主打精釀啤酒+配餐,可以更好地打造飲酒環境、傳播品牌文化。然而這種模式的弊端在于,投資成本和經營壓力的攀升,小酒館的經營是對從業者全方位的考驗,并非只是釀好酒那么簡單。此外,兩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也讓線下渠道受損明顯,不少中小品牌也因此被淘汰出局。

■ 格局未定精釀啤酒講究調,但終究是門生意,“破圈”變得更為急切。

在啤酒中加入花椒、龍井茶、綠豆沙……在采訪中,北京晚報《食飲周刊》發現,在產品創新方面,國內精釀啤酒品牌正通過加入地域特色元素,使產品更具本土化,以吸引更多消費者。

營銷玩法上,“跨界”正在成為核心關鍵詞。不久前德國藝術家托比亞斯·雷貝格個展《我是我——除非假裝自己是她》在北京常青畫廊開展,藝術家在展廳內搭建了一個真實的廚房和酒吧,大躍啤酒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最,李威正在忙著籌備今年的北機器煎餅節,不同風味的特色煎餅與精釀啤酒的大集合,將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體驗……在從業者們看來,精釀啤酒需要在酒吧場景之外出現,與市集、音樂、戶外、藝術等跨界集合在一起,推動著精釀啤酒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不過,盡管當前國內精釀啤酒市場群雄逐鹿,但至今還未有“領頭羊”出現。

在李威看來,精釀啤酒本身崇尚的正是個、小眾與多元,傳遞著不同品牌獨有的調,行業未來整體的發展會不斷壯大,但是從業品牌會朝著更細分、本土化的方向發展,市場將呈現百花齊放,因此一家獨大的格局很難出現。

不過陸威綸認為,中國精釀啤酒行業一定會跑出“領頭羊”,只是需要花費相當長一段時間,或許將10年,需要穩定的產能、全國的銷售渠道、強大品牌力的支撐。比如創立于1984年的美國啤酒生產商Samuel Adams,如今已經獲得了高額的估值。陸威綸坦言,資本可以為品牌帶來許多資源,包括有效助力門店與品牌的建設,因此大躍啤酒有進一步融資的興趣。然而資本逐利與品牌調的堅守往往容易發生沖突,因此對資本方需要有所選擇。

無論“領頭羊”究竟是否會出現,從小眾走向大眾,把品牌做大做強終究是各玩家共同的心愿。角逐仍將繼續,入場或出局,兼并或堅持獨立,各種戲碼仍將上演,精釀啤酒的下一站將會走向何方?消費者會用買單的方式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