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熱搜榜上有兩條“對擂”新聞,一是吉利完成對魅族79%的股權收購,一是華為新品發布會上推出AITO問界M7大型電動SUV。兩者乍看無關,但卻共同反映出不同企業對于未來車機入口的重視和布局。
傳統車企杠上互聯網新勢力
20多年前,“狂人”李書福曾語驚四座道,“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20余年后,造車新勢力套用他當年的話,放言未來汽車就是“四個輪子的手機”,而傳統車企與這些“新勢力”也玩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游戲。
從樂視開始,近年來瞄向新能源汽車的“跨界者”越來越多,小米、華為、蘋果、格力、創維,紛紛發表自己的“造車宣言”。而車企則紛紛展開“反包圍”攻勢,2021年9月,吉利宣布進入手機市場,并成立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手機項目,繼而以該公司戰略投資魅族手機,代持魅族79%的股份;而吉利以外,今年2月,蔚來汽車發布手機崗位招聘信息,被業界視作蔚來入局手機業務的前兆,而作為新能源車代表品牌的特斯拉哦,也曾被曝有意進入智能手機領域,以構建自有品牌的軟硬件生態鏈。
車企入局手機行業,無疑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近年來,手機市場已日趨飽和,行業增速趨緩,品牌格局已定,新品牌很難撼動現有產業生態,以魅族手機為例,2021年其銷量僅為45萬臺,國內市場份額占比不超過5%,吉利收購它自然不是看重其品牌和產品號召力。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吉利更為看重的是未來車機系統互動的潛力,換言之,魅族手機可以成為吉利試驗其車機協同的“試驗田”。李書福曾表示,手機是快速迭代的隨身移動終端,是電子產品市場驗證及軟件創新的應用載體,既能讓用戶盡快分享創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轉移到汽車中應用,實現車機和手機軟件技術的緊密互動。
在互聯網生態構建上,手機行業目前走在前端,諸如蘋果、華為、小米、OPPO等都有自己的一套操作系統;但對于車企而言,他們大多數并不愿意過多開放接口,與互聯網企業分享數據,最終讓自己成為其他企業生態鏈上的一個“端”,由此圍繞“整車”構建自有生態系統成為車企的選擇。
業內人士指出,汽車革命的“上半場”是電動化,而下半場將是“智能化”,手機是當前連接世界的入口,而汽車則將轉變為出行過程中的終端,汽車與手機在智能生態中找到了彼此的共同點。目前,不少新能源車中都有一塊車載中控屏,可以同手機聯動;但未來,讓手機直接作為中控屏,充當部分汽車大腦的功能并非不可能。如何讓手機同汽車真正融合,是車企布局手機行業的真實意圖。
不過,也有汽車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懷疑,哪吒汽車創始人方運舟就表示,手機的高頻使用在車輛使用上體現不了,他建議車企“做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讓別人去做。”
產業鏈相互滲透已成定勢
在車企與手機廠商互相“征伐”的同時,汽車與手機產業鏈的深度交融也在發生。據公安部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在4.06億量,而新能源汽車數量1001萬輛,占比3.23%。另外,今年上半年,我國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220.9萬輛,同比增長100.26%。浦銀國際預測,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規模有望接近6,000億美元。而隨著新能源車電動化、智能化需求的增長,新能源汽車電子零部件占整車的成本將有望達到60%-70%,遠高于傳統燃油車的10%-20%。同時,由于新能源車對于自動駕駛、互聯互通等要求的不斷提升,單車AI算力有望超越單部手機算力。另外,市場預計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有望在2025年接近智能手機市場規模,在2035年成長為智能手機行業兩倍規模。而截至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規模在5000億美元。
2022年2月,立訊精密與奇瑞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擬共同組建公司從事新能源汽車的ODM整車研發和制造。而立訊精密另一個身份是蘋果重要的手機和可穿戴設備代工廠。與此同時,立訊還宣布擬增發募投不超過135億人民幣,用于拓展智能開穿戴、智能終端零部件、新能源汽車高壓連接系統、半導體先進封裝、智能移動終端顯示模組和智能汽車連接系統。與立訊類似,原來的智能手機供應鏈公司如舜宇光學、韋爾股份、聞泰科技等也紛紛布局汽車相關零部件業務。目前,諸如攝像頭、傳感器、屏幕、通訊模塊等電子零部件,在手機和智能汽車上基本通用。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智能手機主要以電子零部件為主體,芯片算力是其快速迭代的基礎。而新能源車,則是原有汽車動力性能和電子化算力迭代性能的結合,未來電子零部件和半導體算力對于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大。
而相較于手機成熟的操作系統以及日益完善的產業生態鏈,新能源汽車的操作系統和生態鏈還處于探索和建立階段,競爭格局相對碎片化,空白的技術領域,巨量的市場潛能,誰不想來分一杯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