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后第一個港股交易日,甚是矚目。

節前就很多文章分析國慶港股可能出現下跌,昨天算是應驗了。港股三大指數盤前跌幅還未到一個點,但是開盤后急跌,最終收跌均超過了2%。

盤面上,整個生物醫藥帶頭領跌,恒指成分股中的藥明生物跌8.62%,中國生物制藥跌5.11%,疫苗股康希諾大跌22.91%,復星醫藥也大跌19.1%;部分中資金融股和互聯網股也跌幅明顯,騰訊開盤逆勢上漲,以一己之力撐起恒指,但最后還是收跌了0.95%;連理論上正處于風頭的消費股也未能幸免,海底撈跌4.71%,安踏跌4.5%,蒙牛跌3.19%。

整體上看,這港股搶跑的第一天,不管是熱門的還是非熱門的概念,下跌明顯蓋過上漲。

更讓人心頭一顫的是,A股在本周五才開市,也就是說港股還要搶跑3天,在風云變幻的當口,A股這么長時間的“下線”,期間還會不會出現什么幺蛾子?A股股民怕是難以淡定了。

難道,又在重演一幕“股民在休假,資金在跑路”?

1 為何大跌?

對國慶的港股行情,最有“市場”的觀點是外資借機做空港股,我們看看數據是否如此。

先看看港股的整體沽空率。

大市沽空率方面,今天為21.23%,相較9月30號上升了3.71個百分點,恒指沽空率同樣出現上升。

從成分股沽空率上,也可以看到空頭的狙擊痕跡。

從中推斷空頭趁機發難港股,并非毫無根據。

當然,過多地將港股下跌,描述為外資趁大陸資金無法救場而沽空,未免陰謀論過重,畢竟資金占比并不高。實際上,跟沽空相比,資金外逃也會造成港股大跌,至于資金要選擇外逃,從兩個關鍵指標可以找到合理解釋。

第一,美元指數的走強。這段時間,美元指數進入上升通道,今天的報價超過94,已經破了今年3月份的高位,當時也是全球流動性收緊,股市大跌的時刻。

而從今天上午的走勢看,美元指數走出了一波升勢。

第二,10年期美債收益率近期也有抬升的態勢,盡管節前有過一點回調,但是最新的數據也逼近1.5,回到6月份的水平。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元指數的升跌能夠直觀反映資金是流出還是流入美國,而10年期美債收益率通常是衡量資本市場流動性強弱的重要指標。近期美元指數和10期美債收益率同步上升,顯示海外資金有回流美國本土的趨勢,這對于港股這種高度依賴歐美資金的離岸市場,自然承壓。

一切,都源于9月份美聯儲鷹派信號明顯,其實不用說得太高深,用常識就可以理解,疫情以來美聯儲無底線印錢,總歸有回收的一天,而投資者所要做的,其實也是在賭這一天什么時候到來。

收水說法已經磨了大半年之久,現在美國和很多其他國家的各項經濟數據,甚至亂像,都表明到了必須加快收水步伐的時候。

全球收水,資金加快回流美國的趨勢,或許才剛開始。而這個預期一旦形成一致性,對市場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2 看清真相

收水預期在前,投資上就要更加看清真實價值,規避風險。跌市,雖然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空頭除外),但往往也是看清真相的機會。

如今天跌幅居前的生物醫藥板塊,藥明生物是所有成分股里跌幅最大的。要知道,生物醫藥板塊一向被稱為可以穿越牛熊,CRO賽道也曾經被人捧上天,但今年以來卻一直跟變了臉似的,跌跌不休。

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就會變得很簡單,因為這幾年炒得太高,預期打得太滿,就會有最后無法兌現的風險。很多人也將下跌原因歸結于政策,對生物藥研發評判的收緊,但這種說法有點本末倒置,政策的收緊一定是因為行業出現亂像,不利于長遠、健康發展,沒事政策也不會重拳打擊某個行業,更不能說政策是在扼殺行業。

就好像教育行業,直到現在,還有人詬病行政手段過度干預市場,把企業家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事業一鍋端,但只要深入了解教育行業如何套路家長掏光錢包,相信很多人都會改變看法。一種商業,僅僅為了賺錢,而無法創造與之匹配的社會價值,這種商業最終也不會走得久,走得遠,尤其是當前的形勢下。

生物醫藥并非沒有價值,并非不能穿越牛熊,但問題在于這種行業在中國剛出現沒幾年,野蠻生長下,很容易過度狂熱,現在真正需要的,是理性回歸,而這個回歸,顯然還沒有到頭,未來能夠跑出的,必定是擁有真正的研發和商業化能力的生物藥企,至于跟風的、割韭菜的、套路的,相信用不著多久,就會塵歸塵,土歸土。

如果實在無法確定哪家藥企能夠真正走到最后,不妨等大浪淘沙之后再看看。

用彼得林奇的話說,就是你要有充足的時間,不要著急,沃爾瑪1970年上市,但等10年后再買還是可以賺30多倍,也可以等微軟上市3年后再買,依然可以賺10倍,關鍵就在于你能夠確定你買的公司是好公司,就足夠了。

今天的醫藥股,有部分也是真實利空的影響,例如疫苗股的大跌,是因為默沙東傳出消息,正在臨床三期試驗的新冠治療藥物莫努匹韋取得積極結果,非住院的高風險輕癥COVID-19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風險降低了50%。如果該藥物能夠最終成為新冠的特效藥,對疫苗的需求就會造成大利空。

拉長時間看,醫藥公司最終一定會研發出治療新冠的特效藥,就像流行感冒藥一樣,所以受益新冠的疫苗股,實際上也是踩一個時間差,默沙東的消息,現在還無法判斷是不是“埋葬”疫苗股的苗頭,但無論如何,對于疫苗股的投資,是時候轉為謹慎態度了。

另外,今天下跌的互聯網、消費股和醫藥股一樣,這些板塊同樣因為前期炒作過高,現在正處于價值回歸階段?;ヂ摼W因為造重錘,跌幅算是比較大的了,但相比之下,消費股卻仍然享受著高估值,特別是去年趁市場興旺之時上市的,像農夫山泉,估值仍然超過50倍,李寧安踏這類體育用品公司,估值同樣非常高,不管是行業還是公司基本面,都有高估的成分,回歸之路仍然漫長。

不過,回歸通常不是一步到位,因為資金的炒作,常??梢詫r值和價格背離。短期會不會繼續下跌,主要還是看收水步伐,以及三季報能夠交出什么樣的業績,只能靜靜地等待謎底揭曉的時刻。

3 是否會重蹈2018年?

今天的跌市,令不少人想起2018年的國慶,因為那一次傾巢覆卵,實在太深刻,這一次港股大跌,又會否重蹈覆轍?

在我看來,可能性不高。

看看2018年國慶節什么背景,外圍貿易戰、美聯儲加息,內部去杠桿、股權質押危機、民營企業家風聲鶴唳。

換句話說,大背景是經濟基本面惡化,股票本來就是經濟的晴雨表,經濟好,股市會熱鬧,經濟不好,大放水,依靠流動性好,股市也會熱鬧,但看看2018年的情況,哪一點好了?

就是因為哪一點都不好,所以才導致了那一波“股民在休假,資金在跑路”。

現在,經濟雖然有壓力,美聯儲收水的步伐也在加快,但情況并非像2018年那般惡劣,國內的流動性,并沒有2018年那般緊縮。雖然美聯儲的加息會對國內貨幣政策有一定的擾動,但這些年中美貨幣政策的錯配,令到國內在這方面的應對空間變得寬一點,不至于簡單地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走。另外,過去大半年,一些成長板塊被政策重錘,流出的大量資金,一定程度上也確保了流動性的充裕。

恒指今天下探至24000點左右,細心的股民朋友,會發現這個位置其實已經破了2018年10月份(也是全年)的最低點,如果從今年的高位算起,跌幅24%,換句話說,股指對各種利空,也已經有所反映。

雖然不能簡單地拿歷史做對比,但現在恒指到這個份上,除非經濟基本面繼續變差或者外圍再出什么黑天鵝,再或者就是一些權重板塊再次遭到政策暴擊,否則逐步企穩的可能性要大過繼續下跌。

所以,從投資的角度看,經過國慶節的回調,港股反而可能出現一些反彈機會,如有基本面保障,估值合理,但跌幅較大的公司,這類主要集中在科技板塊。相比于國內的創業板和科創板,港股的科技含量還是相對有優勢的,現在等待的,無非就是這些科技股去除泡沫,價格可以去到更有吸引力的位置。

不過,接下來的幾天,國內仍然處于假期,南下資金關閉,港股的不確定性仍然偏高,要布局,也不必急在一時,且行且看吧。